林颐原 × 林哲熹 难得以兄弟档同框亮相,从舞台到镜头,两人分享一路走来的争吵与和解,也透过「海獭」与「狼王」的动物隐喻,勾勒出彼此眼中的独特世界观。两人看似反差的性格,却在日常的打闹与陪伴中,交织成最真挚的兄弟情谊。
站在背景如夕阳般炽红的墙面前,TRASH团长兼吉他手的林颐原潇洒刷着手中吉他,弟弟林哲熹在旁自然回应一个眼神与微笑,两人没有刻意配合,却不约而同地踏出相同节奏,那是亲兄弟才懂的默契;然而帅气没有久,下一秒两人立刻切换成开启无限说垃圾话的打闹模式,如此双面反差的模样,正是林氏兄弟的相处日常。
身为同在演艺圈打拼的兄弟档,两人在镜头前同框的次数却没想像中的多,趁着机会难得,当哥哥林颐原拍摄时,林哲熹化身贴身助理,拿起手机纪录,当天便立刻剪出一支Reels。他笑说:「原本很期待看见哥哥不同的一面,但最後都会破功,反而变成和私下互动一样,充满各种垃圾话和恶作剧。」
从争吵到互相理解的兄弟情
从小一路看着彼此成长,如今各自在音乐与戏剧领域发光,但两人却直言其实有段时间彼此非常「不熟」,林颐原说:「哲熹他国中就到外县市读书,加上小时候两人个性都比较强硬,所以常常会冲突不断。」一直到出社会有了历练後,才慢慢意识到家人的无条件支持与包容,「像是我们曾经因为健身话题吵架,冷战了半年。过去彼此都很固执的点,如今回想都有点好笑,但正因为有过争执,才更能理解彼此。」
林哲熹回忆说,过去曾经在低潮时主动约哥哥出门,到宜兰住了三天,什麽也不做,单纯吃饭、看海、睡觉。「没有任何感性对话,却可以感受到久违的安全感,很多问题其实不一定要马上解决,只是需要一个出口,一个能让你放空的地方,还有一个能陪你放空的人。」而这份不用多说什麽,默默陪伴的默契,正是兄弟俩最深也最真切的依靠。
海獭与狼王
请两人各自用一种动物来形容彼此,林哲熹选择了「海獭」来形容哥哥林颐原,「海獭漂浮在海面上,看起来安稳自在,又专注地玩着手里的冰块,就像他埋首於音乐时的模样,专心却也乐於分享。」他进一步形容哥哥此刻的状态,「现在的颐原,就是最好版本的他。」
和温驯可爱的海獭回答不同,林颐原认为弟弟林哲熹像一匹「狼王」,「给人感觉超级凶狠,想要建立自己的安全感。」他解释或许狼看来孤独前行,却又能召唤同伴,回头会发现身边默默有人跟随着,「跟现在的哲熹很像,充满好奇心与热情,只想不断学、不断探索。」
林颐原 狂放外,也要做一个诚实的音乐人
成为第一位获得金曲奖的鹿港人,林颐原回想上台那一刻,心里最强烈的感受不是「终於成功了」,而是对自己一路走来的选择感到放心,或者说更强烈地意识到「音乐人」的社会角色,不只是舞台上的光鲜,而是要用作品回应时代、带给人力量。
在舞台聚光灯下,弹着吉他的林颐原姿态狂放、爆发,将所有能量推到极致;但卸下吉他,他却显得安静,对细节近乎龟毛,而这种双面反差,正是造就他魅力的来源。追溯起爱上音乐的起点,他笑说,「契机其实相当单纯。国中时跟着朋友去练团,没想到一拿起吉他就被深深吸引。」但真正让他确定方向的瞬间,则是第一次在舞台上听见观众的回应,感受到音符从自己手中传出去,再被现场能量回馈,那种强烈的震动让他确信「这就是我想要走的路」。
正忙着筹备个人首张专辑,谈到个人与团体身份的差异,林颐原认为这两种面向虽然不一样,却始终紧密相连。「很像一部动漫,它一定会有番外篇。某个角色跑去做了什麽事情,虽然是支线,但其实还是和主线有关。」在他眼中,团体的经验就是养分,支撑着他延伸出更贴近自己心境的创作。
林颐原透露,新专辑的核心与故乡有关,也非常「诚实」。「有一种像勇者从乡村出发去打大魔王,打完之後再回到故乡。」从鹿港启程,来到台北经历人生的种种,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家乡之间的连结,於是选择用音乐将这段历程记录下来,「这张专辑就是一个成长印记,写的是我从出发到回来的全部心境。」
至於是否会将脆弱的一面写进歌里?林颐原毫不避讳地点头。「创作就是得诚实,你没那麽坚强啦,不可能永远都不落泪,也不可能永远都是正向的。」他坦言,哪怕在外人眼里自己再怎麽镇定,独处时仍会面对情绪的黑暗面,而音乐正是他处理这些心境的方式。「我会把那一面放进歌里,这是我和自己对话的方法。」
林哲熹 秉着好奇心寻找无限可能
在戏剧中,林哲熹总能游刃有余地在不同角色之间穿梭,从阴郁内敛到狂放张扬,他的形象始终难以被单一定义。然而走下舞台,他的好奇心与探索慾望,都是构成他每一个特质的养分,他形容自己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的人,「有时候也蛮极端,安静时能静到近乎隐形,但玩起来又能疯到毫无保留。」
去年随着节目前往北极的旅程,让林哲熹随环境产生变化的,不只是体验了极端气候与日夜失序的挑战,更让他重新审视何谓「生活的本质」。在北极的永昼时空里,凌晨三点的太阳依旧高挂,忆起这趟旅程,他说:「身体其实不累,但理智告诉自己必须入睡,那种感觉非常奇特」。
更令林哲熹震撼的,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,「镇上的人彼此分工维系日常,没有高薪、没有奢侈,却依然自在。这让我意识到,许多所谓的烦恼,都是价值观自我设下的限制。」那趟旅程像一面镜子,把他过去认为重要的执念打碎,也提醒他,困住人的往往不是环境,而是心境。
林哲熹将这份「重新定义」的经验带回演员工作,他坦言,自己接演角色从来不是只为挑战难度,而是追寻不同阶段对「故事」的渴望。有段时间,他乐於尝试各种角色,如今,他更想专注於能引起共鸣的剧本,希望角色的经历能与观众对话。「像是最近刚结束一部横跨40年的时代剧,挑战了五种语言,是前所未有的磨练,也是一次极大的满足。」
未来,林哲熹不将自己局限於演员身份。大学主修导演的他,始终让自己保有多角度的视野,他坦言一直都有思考转换角色身份,进而去开发自己感兴趣的题材,会是哪一种类型?他回答:「反而不想限制在单一职业或人物设定,因为每个人或族群都有自己的生态系,我觉得那会很有趣。」不先给自己设下明确的边界,他更倾向於相信,只要对世界保持好奇,每一次经历,都可能成为下一段故事的伏笔。